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指向。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劲动力,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云谲波诡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更加主动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新要求,切实增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培育输送优质青年科技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在内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着青春智慧和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得到高度重视,广大青年人才被给予更多政策倾斜和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全力托举他们在科技创新创造活动中挑大梁、当主角,崭露头角、大展身手。一方面表现在我国青年科技人才规模快速增长,2012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由416.7万人增长到858.1万人,增加441.4万人,年均增长7.67%。同期,自然科学领域博士毕业生总人数超过45万人,年均增长率4.73%。另一方面,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可以看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青年科技人才是重要依托。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源,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希望所在。立足新工科建设背景,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人才(STEM人才)培养。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以高等教育小逻辑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增设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关的专业,加快培养和储备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要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在资源、政策等多个方面给予青年学子足够的支持,鼓励他们开展创新创造课题研究,通过在科创活动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元素,引导他们把研究兴趣投向国家发展急需的领域,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丰富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协同育人的形式和载体,通过丰富灵活的“校企共育”“校所共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前走进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入接触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新形势下,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把发展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前沿科技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为此,要以人才链为重要抓手,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撬动资金链,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赋能,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面对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的加快和产业变革的提速,要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在相关领域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持续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更加自觉锚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将人才培育工作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有效联动,把科学家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周期各环节,“见人、见物、见细节”,引导青年学生从科学家的事迹中汲取科技创新力量。另一方面,加强对青年学子的职业规划教育指导,让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需要实现高度契合,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思想政治引领,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


来源:光明网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2024年01月17日


Copyright © 2010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互联网ICP备案:京ICP备06029423号-1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邮编: 100876 技术支持: 010-62283919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