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传增 蔡树菁


导语: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城曾迎来喜讯: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Coding创意编程赛项中,43人进入决赛,6人获奖。这6人中就有沧源县勐董镇中心完小教师陈元春培训的学生。为了让乡村孩子跟上新发展,这位语文老师参加培训、组建编程兴趣小组、利用自习时间教学生编程,“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通过信息技术去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飞机在巍峨的群山间下降,降落在沧源佤山机场。

沧源在哪里?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山水相连,县域约99%的面积是山区。


1681867638798928.png

航拍沧源县勐董镇中心完小。人民网 蔡树菁摄


这样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小城,去年传来一则喜讯:204名学生进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1-2022学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Coding创意编程赛项复赛,其中43人闯进决赛,6人在最终决赛中获奖。

“山区”和“编程”,两个看似很难联系在一起的词汇,却在沧源上演了一场边陲小城变“编程小城”的故事。


出了机场,来接我的赵哥得知此次是要采访沧源的编程教育,高兴地跟我唠起来。原来,他5岁的儿子也在学少儿编程。

“小孩子学得会吗?”一路上,我很疑惑:“难不成沧源的小孩子都开始敲代码了?”

“媳妇说现在小学里开了编程兴趣课,学这个对娃智力开发好。”赵哥对编程也是一知半解,“不过小娃娃学得好像比较简单,就像在电脑上拼积木一样。”


1681867728380357.png

陈元春老师给学生们上编程课。人民网 蔡树菁摄


说话间,车子开到沧源县勐董镇中心完小。这是一所四面环山的乡镇小学,去年学校有51名学生冲进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其中两名学生摘得复赛一二等奖,一名获得决赛三等奖。孩子们的指导老师,竟是一名年过不惑的乡村女教师——陈元春。

“陈老师可是沧源的编程‘名师’!”赵哥的话让我对陈元春十分感兴趣。在计算机教室,我终于见到了“久仰”的陈元春。今年44岁的她,皮肤黝黑,外表朴实,让人很难把她和编程联想在一起。更惊讶的是,陈老师不是专门的信息技术老师,而是一名语文老师。

“没想到吧,编程是语文老师教的。”陈元春幽默一笑。


1681867753804694.png

编程课上学生通过组合不同颜色模块完成自己的作品。人民网 蔡树菁摄


陈元春最早听说“编程”的概念,是在2018年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未来,编程可能是科技的主导力。”

她有些焦虑: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山里的孩子会不会被甩在后面?

沧源县属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普及相对落后。别说编程,就连计算机课教的东西都很有限。沧源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龚正富说,虽然中小学普遍配备了电脑也通了网络,但缺少懂信息技术的老师,上课只是教学生熟悉电脑的基本操作,几年学下来,学生可能只学会了打字。

“很多学生上计算机课前没见过电脑,用的时候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陈元春说。

转折发生在2018年,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对口帮扶沧源县,带来了宝贵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也将青少年编程的概念引进沧源。当年11月,在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下,沧源探索实施创客教育全覆盖行动,建设了一间县级创新学习中心,开展了10场教师培训。

陈元春就是县里第一批接受青少年编程教育培训的老师之一,也是学校唯一一个报名参加培训的老师。


1681867775124981.png

沧源县国门小学编程课,任务是用编程恢复电子钢琴音阶。人民网 蔡树菁摄


青少年编程学什么?

起初,陈老师也以为,编程课是不是要学习“C语言”之类的编程语言。上完第一节培训课,她才明白没有那么复杂。

“青少年编程学的是图形化编程,将不同功能模块的编程指令进行组合,实现动画、游戏等特定的功能。”陈元春解释,青少年编程用的是积木式编程软件,像拼积木一样,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以草船借箭的编程教案为例,老师先放一个草船借箭的动画,动画里有人物、船只和背景音乐,期间背景不断切换,同时还有人物对话。

怎么通过编程实现以上的效果?老师带着学生把动画分解为三个任务:背景切换、文字显示、角色控制。然后,在编程软件里找到相对应的指令,再按照一定顺序拖动到编程区,进行编程。

“编程的过程涉及顺序、分支、循环等程序设计和思维方法,不仅开阔视野,更能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力。”培训让陈元春愈发意识到编程教育的重要性。

参加培训的老师里,40岁的陈元春年龄最大又“零基础”。

抱着“自己先学会,再教会学生”的想法,陈元春一期不落地学完培训课,将培训课件拷回家,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最终顺利通过了培训。


1681867795655632.png

陆天濠展示自己的编程作品。人民网 蔡树菁摄


回到学校后,陈元春开始组建编程兴趣小组,计划从3到5年级的学生里招学员,每周上一次兴趣课。

招募学员时,陈元春却处处碰壁。老师和家长普遍认为:“这不是在玩电脑游戏吗?”

拒绝源自不了解。陈元春想,不管怎样先把课上起来。

勐董镇中心完小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村寨,平时寄宿在学校。她大胆决定: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利用自习时间先教自己班里的学生学编程。

结合自己所教的语文课,陈元春教学生制作成语动画、古诗词小游戏等编程作品,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一学期下来,每个孩子都有一两个“得意之作”。

编程“小课堂”还是没瞒得住家长。发现儿子在学编程,曹磊的父亲生气地给陈元春打电话,要求曹磊退出兴趣小组。

为了消除偏见,陈元春索性把兴趣小组的学生家长召集到一起,开一场家长会。

“编程不是打游戏,恰恰相反,编程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真正用途。”家长会上,她耐心解释编程的好处,但家长们却听不进去,曹磊的父亲不等陈元春说完,拉着孩子就要走。

陈元春早有准备:“同学们,打开电脑,把你们的作品展示出来。”

“鼠标不要点击大挑战”、“抓小偷游戏”、“古诗词朗读大赛”……看着琳琅满目的编程作品,家长们不敢相信这样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居然是孩子们做的。其中,曹磊制作的编程小游戏“森林一日游”以沧源本地的森林公园为蓝本,得到家长们的一致称赞。曹磊父亲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家长会后,曹磊的爸爸表示只要不影响孩子学习,全力支持。”陈元春笑着告诉我,后来,家里还专门给曹磊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用来学习编程。


1681867813113543.png

勐董镇中心完小的编程课上学生互相交流。人民网 蔡树菁摄


勐董镇中心完小的老师和家长发现,学过编程的学生,无论是学习的专注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学校,我见到了陈元春的“得意弟子”——陆天濠。

“这是我设计的赛车,将编程程序导入赛车的主控系统后,可以实现红外遥控,转向避障等功能。”面对镜头,陆天濠侃侃而谈,开朗又自信。

如今的陆天濠在勐董中学读初二,他最早接触编程,是在4年前陈元春的兴趣小组。

那时的陆天濠跟现在截然相反。留守家庭长大的他性格内向沉默,迟到、早退甚至逃课,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学生”。

陆天濠的姑姑吴仕华是勐董镇中心完小的一名语文老师,她找到陈元春,希望将陆天濠收进编程兴趣小组。

“当时想着孩子喜欢玩电脑,那就先用电脑把他留在学校。”吴仕华没想到,编程仿佛有种“魔力”,真的让陆天濠变了一个人。

“他的想法天马行空,学编程上手也很快,逻辑思维很强。”陈元春对这个“问题学生”的印象并不差。在她的引导下,陆天濠的创造力在编程课上逐渐展露。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陆天濠用编程软件设计了一款以古诗词《渔歌子》为蓝本的交互小游戏,点击诗句,就能弹出来对应的注解、动画和音频朗读。这款课件被姑姑用在了校内的教师公开课评比中,编程带来的成就感让他找回了自信,从过去的“独行侠”变成爱交朋友的“社牛”。

2019年,陈元春带队赴深圳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陆天濠是11名学生代表的其中之一。追梦营将全国各地的参赛学生打乱分组,合作完成作品。陆天濠和小组成员配合协作,最终获得了三等奖。

陆天濠上台领奖时,陈元春拍了张照片发给吴仕华。看到照片,吴仕华眼窝一热:“从没见这孩子笑得那么开心。”

据介绍,2019年以来,沧源县在全县中小学推广青少年编程教育。全县11所中学、13所中心校开设了编程课程,平均每年覆盖超过5000名中小学生。

“我想用编程建设家乡、实现梦想”“我想以后学习计算机专业”……学生们的心声,让陈元春欣慰又感动。“我也会更加努力。希望大山里的孩子能通过信息技术去拥抱更广阔的未来。”陈元春说。


本文整理摘录自

人民网、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微博


原文地址:

http://yn.people.com.cn/n2/2023/0406/c372456-40366082.html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50866/6904980

https://m.weibo.cn/status/4887525125259620?wm=3333_2001&from=10CB393010&sourcetype=weixin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2023年04月19日


Copyright © 2010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互联网ICP备案:京ICP备06029423号-1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10号 邮编: 100876 技术支持: 010-62283919

二维码